前几天我发了篇GPT测评文章,《GPT 4.0,不过如此!GPT们的教育应用,没有靠谱的!》。
我的测评结果表明:
GPT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助手”是很有价值的,但暂时还不能胜任在“学习”场景中使用。
其主要原因是:GPT存在“幻觉”,会输出一些他自己编造的“事实”和“知识”。
也就是说,GPT对于老师等专业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可能是管用的;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却难以胜任。
这篇文章在不少群里,都引发了老师们的积极反应。
有的老师这样说道:
王老师威武!天天有专家“吓唬”我们老师要下岗了……
诚然,了解当下的社会与技术发展、开阔眼界、具有面向未来的思维,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但是,每出现一个新的技术,都认为可能会“淘汰”教师,要么是对教育的理解太肤浅,要么就是有“意”为之……
回顾历史,号称会导致“淘汰教师”的技术有:
印刷术(知识可以永久保存,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书本直接学习知识、了解大师的思想,迄今这个功能仍然存在)印刷术+邮政(“函授”,寄点资料给学生自学,在那个信息不通的时代,确有一定积极价值)电影(最早的教育技术研究,就是从将电影用作战争技能培训和战争动员而产生的)电视(“电大”至今还在,“开学第一课”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例子)计算机技术(用“logo编程”等训练思维、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各种多媒体软件、知识库与题库、直至今天的虚拟仿真、AR/VR)互联网技术(开放知识库工程、微课、大学精品课、慕课)移动终端+互联网技术(各种教育App–确实有用但也负作用也很大、5G、双师教学、网络直播–有专家曾经说网络直播时代教室就会不复存在)
事实上,这些技术都没有淘汰教师,而是被融入进了当下的教育系统之中,要么成为“供给侧”的一部分(某种资源),要么成为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不知大家会不会有这种感受:
——“某种技术/资源会淘汰教师”这种观点,恐怕只是一种存在于技术工作者眼中的“幻觉”!
关于“GPT是否会淘汰教师”这一问题,王珏老师还专门采访了一下chatGPT(也许“当事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以上内容来自于一个免费使用chatGPT的网站,大家也可以去玩一玩:https://www.askchat.ai?r=207580
应该说,GPT作为“当事人的回答”看起来挺不错的!
在这里,王珏老师也明确提出一个论断:
在GPT时代,淘汰助教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淘汰教师将永不会实现!——这是由人自身的特性、以及思维规律决定的。
以下是我的分析,而且恰好和“建构主义”的核心主张比较贴合:
1、知识是海量的、现成的。不过,对于学习者来说,所谓“互联网知识”和书本知识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它们是“不可理解”的(这是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情境性”)
2、互联网中存在很多名师对知识的“解释”,可部分替代老师作为知识“解释者”的作用(这已经对当下的教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学生的眼界确实可以得到开阔、思维可以得到启发,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是无法发挥的。(这是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主动性”)
3、思维能力的成长是相当缓慢的。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或者某种思考方法,这是互联网和AI容易做到的,但是,从0–>1是一个艰难、然而却必须真实发生在学生脑子中的事情,因此老师的恰当和适时的指引不可或缺。
4、思维加工不可能凭空开展,需要对象,这种对象只能蕴含在情境之中(而且对学生往往是陌生的)。情境越真实、越贴近个体经验、与人的互动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欲望,思维加工就越有可能深入(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因此好老师必须要采用各种办法,创设优质的情境!(这同样是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情境性”)
5、人自身的社会性,决定人必须要在群体中才能获得精神力量、获得成长动机、获得交流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如此。这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明证!疫情期间,学生在家里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学习,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几无不同,但却带来了大量的心理问题,成绩也有显著下降(数学成绩下降12%)。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伙伴、班级、包括导师,是不可或缺的。(在建构主义中称为“协作性”)
当然,作为学生的“导师”、作为“知识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老师也不应对新生事物漠然视之。GPT们也确实需要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AI将来有可能部分承担起出题、改题、整理资料、提供观点、甚至部分思维引导功能,尤其是AI功能还在加速进化,也许未来每一年甚至每半年都会有重大进化,因此对教师事实上也构成重大挑战。
虽然目前看起来,这种进化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还难以代替人类导师、学生同伴的角色,但教师的一部分教学工作也存在和AI重叠的部分,主要是比较简单、机械、或者程式化较强、比较耗费人力的部分,这部分工作在将来也许会被取代——这对老师其实是天大的好事。
既然教师和AI的工作有部分重叠,那么随着AI的发展,教师的工作重点也需要调整。教师需要提高思想站位,超越助教和教书匠的角色,而成为高明的“经师”、甚至“人师”,成为“鲜活情境的创设者”、“学科思想的布道者”、“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乃至“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事实上这些也是课改的要求)
——将来即便“经师”可能会被AI部分替代,对于人类来说,“人师”总是无可替代的!
我想,即便是“AI将会替代教师”的最忠实鼓吹者,恐怕也不会把他的孩子交给AI机器进行教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