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
最近ChatGPT的话题特别火,碰巧今年两会上,国内某金牌编剧关于监督8小时工作制的提案上了热搜,我觉得两件事背后有一定关联,今天放一起讨论一下。
996工作制最初是由互联网大厂开的头,如今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连部分国企央企也跟着996了。无论你主动还是被迫,996已成为多数打工人的工作常态。
在这位编剧看来,996不仅残害打工人的身心健康,还在透支整个社会的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996以追求性价比为目的,让员工尽可能多干活少休息。这种工作模式天生只适合年轻人,毕竟只有年轻人耗得起,拼得动,等你上了年纪,体力、精力、脑力都下降了,老板一看你没了利用价值,就会把你给淘汰掉。
我们看企业裁员,首当其冲就是中年人,因为他们的性价比太低了,要拼劲没拼劲,上有老下有小,要价还不便宜。这些中年人一旦失业,往往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因为一旦整个社会都以996作为衡量“奋斗”的标准,中年人就没啥优势了,职场里不再有他们生存的空间。
当中年人被淘汰,留在职场里的年轻人是不是更幸运呢?除了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卷王”,大部分年轻人不会有安全感。如果他们到了一定岁数就要被公司“优化”,谁还会安心替企业效力?这对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但以上还不是最糟糕的,当整个社会陷入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消费也会跟着疲软。失业的中年人不敢花钱,有工作的年轻人没时间花钱,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有钱的不花钱,有闲的没钱花。年轻人不婚不育,天天苟着,经济就会长期萎靡。
996的确贻害无穷,可是靠单方面呼吁是没用的。8小时工作制在今天之所以成为奢侈品,本质上还是跟社会博弈有关。
1
我在开头提到,科技进步与工作时长之间有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追溯到工业社会早期。实际上,人类大规模的超负荷劳动正是源于机械化生产,机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打工人的命运。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机器必将取代人类,这个趋势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时代从未改变。
但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科幻小说一再为我们描绘类似的场景,可自从机器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的大多数工作都不曾被机器取代。
但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事实上,每当新技术产生,它都会加剧劳动力之间的竞争,让我们被迫变得更卷,更累,更不值钱。
只要回顾一下人类早期的工业史,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都知道,英国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很多伟大的发明,像蒸汽机、飞梭之类的,都是在英国诞生的。
然而,这些机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劳动时间。19世纪的英国纺织厂和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差不多,都是生产力的最前沿。工人们在车间一天干活十几个小时是常态,连妇女和儿童也参与其中。
按理说,设计机器的初衷是为了节省人力,让工作变得更轻松,为什么结果却适得其反?
第一个原因在于,发明机器从根本上是为了提高生产率,让产量大幅度提升。也就是说,机器不仅得帮你省钱,还得帮你赚钱。
以纺织业为例,在工业革命以前,手工生产100磅的原棉需要5万个小时。随着18世纪末”骡机“的出现,英国的纺织工只需要1000个小时就能生产相同的数量。
但这是否代表工人的生产时间只有之前的2%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经济学的边际定理,企业家会不断追加产量,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也就是说,你的工作量只有达到产能的极限才算“饱和”,否则对企业家而言就不划算了。
这也解释了为何机器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让劳动强度增加了。只要产能继续扩张,企业家就会不断寻求边际平衡,产量增加,投入的人力也相应增加,直到产能扩张到极限为止。
比如上世纪初的福特汽车厂,亨利·福特通过引进流水线技术,引发了一场制造业革命,福特工厂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但福特胭脂河工厂的人数也达到了10万人,创下历史之最。
新技术的出现并没有代替工人,反而让工人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的价值却被降低了。
亨利·福特
机器对劳动者最大的影响是标准化生产。工业革命以前,生产是一门手艺活,通常由师傅传给徒弟,在某些领域工匠的地位很高,因为他们的手艺无法被复制,成了独门绝活。
但自从机器普及之后,生产变得简单了。昔日复杂的流程工艺,如今被拆解成不同的模块,由于每个模块只需专人负责,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就能胜任。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流水线上的工人不需要用脑子工作,只需有一双手就行了。”
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差异化的消失。工人作为个体,就和生产线上的零部件一样,坏了一个还可以换新的,反正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是个人都能做。
19世纪末的美国工厂,工人每天动辄工作14—18个小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生产线上。今天我们熟悉的“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最早就是在美国出现的。
这不是把人当人,而是当成了牲口和机器。
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美国人呼吁实行8小时工作制,大规模示威游行更是此起彼伏。还引发了不少街头暴力。
随着工人运动的持续蔓延,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1864年,国际工人联合组织成立,史称第一国际。在两年后的日内瓦会议上,第一国际将争取8小时工作制写进了决议。但请注意,此时的8小时工作制仍旧只是个目标而已,距离实现还要等60年。
1926年,亨利·福特正式宣布,将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写进福特工厂的排班表。作为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公司,福特为行业带了一个好头。
1938年,五天工作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并写进美国法律,随后流行于欧美各国,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5X8工作制。
我们必须看到,5X8工作制本质上是社会博弈的产物,它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靠工人们坚持抗争获得的。如果单从机器的角度看,5X8工作制并不合理,因为它没有实现产量的最大化,机器的目标是追求极值,但这明显是违背人性的。
回顾整个工业时代,在人与资本、机器的博弈过程中,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毕竟实现了一个相对共赢的局面,生产力得到提高,工人的基本权益也得到了保障,如今欧美虽然也经常闹罢工,其烈度与一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2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来袭,打工人的处境比他们爷爷辈还要惨。
计算机算法本质上和机械化生产类似,都是让劳动力迅速贬值,加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而且人工智能会让劳动力贬值得更快。
举个例子,现在AI也能画画写文章了,很多人觉得诸如文案和设计师之类的岗位将在不久的未来消失。国内某著名公关公司前不久宣布启用ChatGPT,要砍掉包括文案和设计在内的外包业务。
但这不代表将来就不需要文案和设计师了。聪明的老板会把AI做的东西作为行业标准,要求创作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
请注意,人可能还是那些人,但由于AI提供了一个行业标准,犹如手工艺师傅在生产线面前变得一无是处,设计师和文案以后都会变成电脑前的工人,他们只需要会按几个快捷键,能做最基本的判断,什么审美、技巧、风格,统统不需要了。
由于AI能够一键生成画面或文章,这意味着AI的产量大大增加,对操作人员的需求很可能不降反升,相应的,文案与设计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是富有创造力的作者,而是成了不需要啥特殊技巧的操作员或者修图师。
人工智能还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它虽然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增加就业,但它无法像工业时代那样衍生出纵深的产业链。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械化生产,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许多新行业。比如,当你的钢产量增加,像汽车、造船、建筑、化工、日用品、器械等行业也跟着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又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
但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最多是对产业链的优化,它没有创造出新的行业。用历史学家张笑宇的话说:“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确实有拉动,但这个拉动效应被自动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抹平了”,所以AI“一边制造增长,一边制造失业”。
就拿ChatGPT来说,它的确改善了媒体和创意行业的生产效率,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包括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电商的兴起,确实让购物变得更方便了,但也让一部分实体店关门,充其量只是增加了物流环节的就业岗位。
外卖也一样,你通过美团或饿了么点餐,餐饮店的生意变红火了,但并没有惠及到其他行业。相反,餐饮业的竞争因为外卖变得更加激烈,餐饮老板的收益降低了。
当然,受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摧残最深的,莫过于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和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工人一样,软件与通讯工具的发展,虽然为大家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但也让“必要”的工作时间延长了。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随着微信的普及,如今下班后老板随时都能找到你,哪怕是深夜12点,他也会给你下达一大堆指令,甚至要求你马上回复。
包括与客户的沟通也一样,如今远程交流越来越方便,过去得大费周章的事,现在几分钟就能搞定。但这并没有让我们清闲下来。相反,以前是半年完成一个项目,如今是一个月完成三个项目,工作效率提高连带了工作强度成倍增加。
每当你完成一项任务,很快会有新任务“补上”,按照我们之前提到的“边际平衡”原则,由于机器会产生大量的收益,人被迫不断劳动,直到逼近产能的极限为止。
渐渐的,白领的上班时间就从8小时增加至12小时,甚至16个小时。
996在东亚国家尤其常见,从日本韩国到中国大陆,写字楼里的白领时刻处在“往死里卷”的状态。
你可能会问,既然大家都这么苦逼,为啥白领不能像以前的工人那样通过罢工争取权利呢?除了亚洲人一贯勤劳隐忍的性格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实搞罢工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组织性纪律性要强,大家必须行动一致,才能对资本家形成压力。
比方说,你现在组织全体罢工要老板给你们加薪,但老板不会轻易妥协,他可以偷偷给你私发微信,只要你回到工作岗位,就给你升职加薪,其他人到时候一律开除,反正还能招新人,请问你会拒绝这个诱惑吗?
在工人队伍里,这样的人在过去被称作“工贼”,但因为工人数量庞大,即便出现几个叛徒也不怕。因为他们在长期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内部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更重要的是,因为工人从事标准化生产,可替代性很强,所以他们彼此并不构成竞争关系,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团结,毕竟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更厉害。
白领就不一样,白领的很多工作是非标化的,他们还得为职位激烈竞争,而获得晋升最好的办法,就是赢得老板的信任,无论是你通过业绩还是拍马屁赢得这种信任。而罢工等于绝了你的后路,以后就别指望老板给你好脸色了。
所以尽管这几年996空前泛滥,但老板们仍旧不愁招不到人,我们也很少听到集体罢工什么的,因为只要你不肯996,肯996的人就会获得收益,愿意加班的员工能获得领导赏识,愿意加班的公司能获得客户订单。但问题是,一旦所有人都这么做,每个人的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这就是社会学里著名的“囚徒困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经济增长放缓,未来的职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虽然我国劳动法早就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但考虑到种种现实原因,单靠道德说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既然如此,打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呢?
3
首先得从改变观念做起,当全社会都在拼命卷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个活法?人活着不见得非要争第一,但是得拥有价值感与幸福感。
这里的价值感与幸福感,不见得一定是要赚多少钱,或者有个什么头衔,哪怕仅仅是让你过得更充实,更自由,更从容,也算是一种成功。
前两年经济形势大好,人人争当“卷王”,这其实是幻觉。因为卷王注定是少数,何况成为“卷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你一辈子以当“卷王”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那么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会活在痛苦和焦虑中,就像一座学校里只有少数人能考进清华北大,99%的人注定与名校失之交臂。
过去推崇高歌猛进,延迟满足。然而,当你发现高歌猛进的尽头仍躲不过失业,延迟满足的结果是永远无法满足,难道就不能及时行乐吗?适度躺平又有啥不可呢?
一句话,无论你成功与否,人生在世,一定要活出松弛感。
另外在职业选择上,过去我们推崇年轻人应该去大厂,在某个领域深耕,成为专家型人才。
但你也得知道,成为专家,意味着你得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而且越往上就越卷。其实在任何行业,真正的顶级专家都在少数,大多数所谓的“专家”,归根结底还是能够被替代的。
更何况现在AI越来越先进,专家的工作将遭受重大威胁,你能想到的,AI也能想到,而且AI储存的信息比你多,算得比你快,你的丰富经验,在庞大的数据库面前犹如沧海一粟。
所以与其去大厂当一枚高级的螺丝钉,不如在小厂独当一面。即俗称的“宁为鸡头,不做牛尾”,在小厂里,你能够获得全域视角,哪怕将来创业,门槛也比大厂要低一些。
这不是要大家舍弃专业技能,而是得认识到,很多时候要做成一件事,我们其实不需要特别精湛的专业技术,你只要适度精通,然后全面拓展你的综合能力,能往管理上靠的,就尽量往管理上靠。
说到底,真正摧残你的,不是996或者人工智能,而是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以及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最终,你迟早会和自己,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AI时代,掌握AI大模型第一手资讯!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扫码右边公众号,驾驭AI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