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重塑教育、数字阅读如何更有营养、走出教师职业“舒适区”……用锐眼洞察教育现实,以灼见照亮未来之路 | 观点

AI老师 1个月前 lida
11 0 0

  民小编说

  《人民教育》“锐眼·灼见”栏目聚焦教育领域热点焦点话题,精心筛选并呈现来自教育界内外的前沿观点与深刻见解,以期启发读者,共话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

  AI能否重塑教育?如何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青少年数字阅读如何更有营养?名师工作室如何开展联动教研?如何适应从教学改革的教学话语向课程改革的课程话语转变?一起走进第17期的“锐眼·灼见”——

  “

  教育的目的一般而言可包括三个层次:从人类视野看,教育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任务;从国家视野看,它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一个国家在全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家庭和个人,接受教育则是为了今后的生活更好,包括提高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度。因此,教育并非止于知识传授、技能习得,而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尤其是文明思想传承、家国情怀培育、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

  ——何美龙:《开启个性化教学,AI能否重塑教育》(《文汇报》2024年8月15日)

  ”

  “

  人们需要具备未来素养,具备更好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素养不是基于外部已知因素,而是基于人的内在预期系统去构想未来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人具备“知道如何想象未来以及为什么有必要想象未来的能力”;也表现为人会主动而自觉思考“未来是什么”“我们如何使用它”“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未来”等问题。

  ——卜玉华、朱琳:《在“运用未来”中创生新未来—未来素养的内涵、本体论基础及其意义》(《中国远程教育》2024第6期)

  ”

  “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讲清楚道理,也就是要讲清楚道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发现、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以及如何检验等几个基本问题;还要注意拓宽视野,树立比较意识,在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实践道路和实践理论的比较中论证道理的科学性,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荆德亭:《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国德育》2024年第9期)

  ”

  “

  越来越普及的数智环境对人的注意力和自律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在学生数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问题引导,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要加强任务设计,以知识生成替代知识搜集;要加强反馈检查,以解释表达驱动信息加工,从而让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阅读。

  ——杜冰:《青少年数字阅读如何更有营养》(《光明日报》2024年7月30日)

  ”

  “

  教师的研究包括:对自己的研究,以“知己”;对学生的研究,以“知彼”;对教材的研究,以“知书”;对教法的研究,以“知理”;对课堂的研究,以“知趣”;对教育的研究,以“知法”;对人生的研究,以“知道”。

  ——汤勇:《不吃老本,拒绝躺平,这六招带您走出教师职业“舒适区”》(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2024年7月30日)

  ”

  “

  学生体育锻炼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作为学生体育的主阵地,要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方案和评价机制,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作为学校的刚性要求督促完成,同时引领教师、学生重视体质健康,按照体质健康标准和要求实施体质强健计划。

  ——缪自军:《发挥学校阵地作用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甘肃教育》2024年第11期)

  ”

  “

  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动教研活动,既要“联”更要“动”。只“联”不“动”,是动嘴皮子,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只“动”不“联”,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所以,“联”与“动”必须高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名师工作室“联动教研”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郭红春:《关于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动教研的几点思考》(《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4年第4期)

  ”

  “

  当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课程话语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话语时,如何适应从教学改革的教学话语向课程改革的课程话语转变,就成为当前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教学话语到课程话语的转变,表面看来只是话语方式的转变,但背后带来的则是从教学思维到课程思维、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从课堂文化到课程文化、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从教学评价到课程评价、从教学自觉到课程自觉的系统转变。在这种系统转变中,课程话语的进入将会给中小学带来包括学习内容、教研组织方式和专业生活模式的变化,同时伴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变革。

  ——徐冬青:《从“教学话语”到“课程话语”,学校需要系统变革》(《内蒙古教育》2024年第5期)

  ”

  “

  课程建设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更是关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公共利益事件。因此,我们要确立优质、尊重、包容和差异的课程发展理念,以多元开放的视角来看待课程。

  面对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要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参与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实现诸如“师生参与机制”“专家干预机制”等多种机制的相互配合,通过科学的治理方式和路径,最终实现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的高质量建设,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唐虹:《从教育治理到课程治理》(《四川教育》2024年Z3期)

  ”

  “

  面向弱势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省际、校际教师专业发展协作组织,给予乡村、西部教师以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将乡村学校、西部薄弱学校建设成优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提升这些学校自我造血能力与专业发展机会的吸引力,是实现全国、全省、全县范围内教师优质均衡的上上之策。

  ——龙宝新:《专业发展视域中的教师均衡发展路径探寻》(《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年第3期)

  ”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7期

  封图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宋佳欣

  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王圣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