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AI老师 4个月前 lida
18 0 0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8月1日,粉笔AI老师「粉笔头」正式上线,开启了人工智能教育与公考用户间的新篇章。

“我尝试输入了 「背道而驰」与「南辕北辙」的区别,粉笔头从「主体数量」、「含义侧重点」、「使用频率」、「应用场景」四个角度进行区分,我直呼‘好家伙’。如果再直接把几个真题例句摔我脸上,就更牛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把它喂饱,粉笔头会越来越智能。”

以上是一位粉笔用户体验AI老师后的留言。

AI老师的上线,标志着首个职教领域垂域大模型的诞生,为用户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AI老师的七大功能展示

在上线之前,AI老师的故事则主要围绕粉笔内部部门展开。整个项目从立意到诞生涉及了公考教研、公考运营、客户服务、课程服务、公考师资等多个部门,几个部门通力协作,创造了AI老师并推动了它的成长。

我们和负责AI老师项目的几位同事分别聊了聊,一起揭开AI老师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协作的力量:构建高效的跨部门沟通机制

自2023年粉笔总裁魏亮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考教学的理念后,AI老师这个由技术部门主导,多个部门协同完成的综合项目就成为几个部门当下的工作重心。

AI老师在诞生之初就是一张白纸,蜕变成什么样子赖于他人的描摹。为了让AI更聪明、更机智,粉笔的技术团队需要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与粉笔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结合,以期让它汲取到足够多的优质养分。

这个结合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来进行支持,包括技术团队、教研团队、运营团队以及客服团队的同事们,跨部门协作成为了整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构建高效的跨部门沟通机制是AI老师成功上线的关键之一。跨部门合作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尤其是当项目时间紧迫且具有技术挑战性。整个项目从立意到上线只用了不到半年,在此期间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机制,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是大家不断思索的问题。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运营 & 教研 & 客服等部门在进行会议讨论

田钦的角色偏向于各个部门间的协调者。项目期间,他与技术开发部负责人陈建华、行测教研部负责人谌欢云、课程服务部申贺及客户服务部刘蕊菡等同事进行了多次交流。在回忆AI老师诞生的过程时,田钦特别强调了各部门间的协作、责任明确以及出现的问题。

AI老师的诞生和成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筹备期:这一阶段主要是积累知识库,以便有更多内容和养分供AI老师学习吸收。

成长期:在这个阶段,进行了意图分类、内容录入和系统优化等工作。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确保AI老师能够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并提供相应的解答。

测试期:内部员工和用户参与测试,根据反馈情况对系统进行调整,直至正式上线及后续维护。

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教研部门负责内容的专业性,技术部门负责技术实现,客服部门负责收集和处理用户反馈。通过高效的跨部门沟通和协作,粉笔AI老师得以在计划时间内成功上线。

不断深入:专业技术与具体场景的深度结合

时间不断倒带。8月份上线的项目,还需预留不少于一个月的内测期,这意味着项目6月底前就要完成,而这个项目是2月份提上日程,前期进行方向讨论及部门协调占用了将近一个月,留给技术团队的周期只有三个月,节奏异常紧凑。

项目正式启动, 紧迫感也随之而来。对技术团队而言,创造AI老师的过程,也是一个踏出舒适区的过程。其它工作不是没有难度,但大家都知道,那些工作处于个人能力阈值内,框架可以准确无误地搭建、结果也是相对确定的,区别只在于完成度是好或更好;而这次的项目,充满变数与探索。

在此之前,产品技术负责人陈建华曾听说某个公司在某AI项目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但尚未推出产品,他对此感到不解。投入到AI老师这个项目后,他开始理解对方了,真正深入到细微的工作中后,会发现工作量远比最初想象中要大。

“AI老师这个项目的优先级高于其它,我们抽调出很多的人手来做这件事情。”

整个过程中,深度支持AI老师的产品和开发同事大概有30人,间接支持项目的有将近20人,无论从人力投入,还是从时间精力投入,这都是迄今投入最大的项目。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陈建华电脑中满是AI老师的需求文档

正对应着那句话“踏出舒适区的目的不是为了找罪受,而是为了找到一个你之前从不知道的更舒适的区域”。创造AI老师的过程,在被压力环绕的同时,又有一丝兴奋隐隐围绕在每个人身上。

“我觉得兴奋的点在于,毕竟是要做一个to C端的产品,面向客户端,也会得到客户的直接的反馈,这是近期很有挑战的一个项目。”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对标公司,甚至体量更大的公司,在AI与教育的结合上能做到如此深入,并且敢于做一个面向学员的收费产品。粉笔选择直接将AI老师嵌入到公司最核心的产品中,这是一个大胆尝试,也是一个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不仅是对项目,也是对技术同事自身的一次突破。除了紧张与压力外,大家对于参与如此有意义的项目,在过程中也伴随着很强烈的成就感。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粉笔技术团队办公区

「流程过长」是大家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

术业有专攻,技术部同事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对于教研教学的理解则是教研部门更胜一筹。

基于既往的工作经验,技术同事们对很多技术问题的修复方式是驾轻就熟的。有时业务端提出改进需求,即使没有那么深入了解具体业务,也不影响改进修复。当这一套流程搬到AI老师项目中,大家突然发现,之前的路径行不通了。

对具体业务及具体场景不够了解带来的结果是,技术同事将自己朴素的初步判断代入工作后,又发现判断的出发点也许就是错的,但他们本身难以准确判断,需要教研部门再一次判断并评估效果,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都是一个冗长的流程,效率低,迭代时间也会随之被拉长。

工作氛围开始变得紧张,这从会议时间的变化中就能看出端倪。

技术部门与教研部门最初的会议,最初只需要20分钟。大家把大方向与工作进度对齐后,便散会去忙自己手头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一件事的小细节不断被深挖出来,为了保证项目效果,产品和开发部的同事也需要逐一厘清业务细节。

越是不断深入,越有新的问题想要了解,不自觉地,会议时间被逐渐拉长,从20分钟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产品技术的部门内会议,有时为了把流程理顺,也会持续三四个小时。

最长的一次,下午5点开始的会议,结束后时间已经指向9点。光线明亮的会议室里,在一个接一个的无休止讨论中,时间的流逝成为最不易察觉,也最微不足道的一点。

“有时开会到最后,感觉脑子都要转不动了。”

“如果横向对比我们之前做过的项目,我觉得AI老师是难度最高一个项目主要难在它的不确定性。”陈建华如是说道。

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强,陈建华在描述时将它比作「在沙子上建楼」,又比作「炼丹」。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改变结果的最终走向,好在,最终成型的产品,达到了大家的预期。

AI老师的雕与塑

将教研与技术有效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AI老师创造过程中的工作重心。

对教研团队而言,这次对AI老师的训练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整体逻辑像在培养真人师资,但在能力和效率上却有了质的飞跃。

粉笔笔试教研部负责人赵越老师将AI老师诞生的过程称之为「雕塑过程」。

“我们对公考AI老师的训练过程,我想称之为一次「雕塑」。雕塑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放在一起用,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对于AI老师,教研团队首先做的是「塑」。「塑」本质是一种加法艺术,是从一片混沌中创造出形态,他们基于自身丰富的经验,为AI老师提供各种宝贵资源,以此促进其成长。对AI老师的训练就是从教研团队为它提供各种养分、做了大量加法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养分并非临时抱佛脚的随意拼凑,而是粉笔教研团队近十年的深厚积淀。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行测教研负责人谌欢云(右三)发表关于AI老师知识建构的想法

首先进行的是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构建。

教研团队依托粉笔经典教材《行测的思维》,将书籍分解成多个模块、考点及板块,建立起全面而详细的知识网络,为AI老师打造了稳固的知识架构。

教研团队的同事们还把粉笔系统班课程的视频和讲义都进行了细致的拆解,AI老师逐一学习,为后续的能力进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对题目解答的深入研究。

题目学习包括两大环节,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对难题的解答。

在解题方法的学习中,教研团队借助粉笔庞大的题库资源,训练AI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结合AI老师的个性化功能,确保其能提供清晰、准确且满足学员需求的讲解。

对于题目的答疑,是此次训练的重中之重。题库中的行测题目就数以万计,学员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想要完成对学员问题有针对性的回答就更是难上加难。这个时候教研侧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前一直在内部师训中使用的知识库派上了用场。

教研团队多年来搭建的知识库里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学员的大量问题,并且由专业的老师给出了相应的回答。这些问答也作为重要养分输送给AI老师,再结合AI老师的智能分析能力,让它们能够理解学员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回答。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之外,AI老师的另一重要功能便是大家学习路上的指引和陪伴。因此,AI老师还学习了重要考试的相关考情,以此为基础结合题库中的各项数据,为大家量身打造专属的学习规划及备考建议。

这些加法,创造出了AI老师的一个饱满雏形。接下来的「雕」,则让AI老师更加精致。

与此前的「塑」过程不同,「雕」更注重细节处理,通过精细的削减和打磨,最终呈现出理想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团队的专业判断至关重要。无论是课程产品还是AI老师对学员问题的解答,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最具价值的信息。为此,教研团队专注于两项工作,一是准确理解学员问题:判断AI老师能否准确理解学员提出的问题;二是评估回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AI老师提供的答案是否准确可靠。

经过这样的训练,AI老师具备了更强的学习能力、更高的学习效率,还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学员带来了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坚定前行:管它谩骂与称赞

AI老师不是完美的,只是在不断进化中趋近于完美。

用户的反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个24小时在线的部门也在不断等待着反馈。

客户服务部门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前期的内容输入和后期的测试反馈。

在此前,将书籍内的知识点进行拆分是刘蕊菡所带领的客服小组和田钦在AI老师项目中的第一个合作。拆书需要相当多的人力资源,毫无疑问,客服伙伴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由于日常工作中他们需要处理客户的多种咨询,对于课程和题库的内容都非常熟悉。田钦与刘蕊菡合作,带领了超过一百多人,将知识点拆解成表格的形式以供AI老师学习。

在内测和正式上线之后,客服同事的工作是收集用户对AI老师的反馈,反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班的运营人员和班主任会在各自的群组里收集用户的反馈。

2.  客服团队会直接接收在线用户的咨询,并从中获取反馈信息。

3.  用户通过给AI老师的回答点赞或踩踏来提供反馈,大家会重点关注那些被踩踏的数据。

群组和在线咨询中收集到的反馈会被集中到客服部门。客服部门有个负责处理用户对于AI老师反馈的团队,这个团队具备高效的响应机制,他们会以小时为单位整理用户反馈的信息,并确保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改进。

在AI老师上线后,技术与运营同事们会经常翻看用户反馈,在「点踩」的反馈中,能见到各种各样性格的用户。大部分用户会比较友好的鼓励,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或不解,少数脾气暴躁的用户没有摸索到AI老师的正确方法,会留下一些难听的言论,无论是哪一种,大家都会认认真真的看完。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图:用户反馈问题处理后台

陈建华不在乎那些不理智的声音,这在他的预期之内“没有哪个东西是刚出现就被所有人喜欢的,这也不现实”。在他看来,这个阶段大家有反馈是最重要的,无所谓何种表达方式或语气,有反馈,就能知道用户对于哪里不满意,才能在后续把问题迭代优化,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没有声音是最可怕的,比起没有声音,偶尔一些负面声音算不得什么问题。

这一路上,从构想到实现,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跨部门的协作、技术的挑战、用户的反馈……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粉笔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步伐。正如陈建华所说:“长期来看,我对AI老师这个项目一定是看好的,我们从未怀疑过AI老师未来能做到的事情。”尽管AI老师不是完美的,但它正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向着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面对挑战与质疑,粉笔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每一份有价值的反馈,无论是积极的鼓励还是尖锐的批评,都是促使AI老师成长的契机。通过不断吸收用户的反馈,粉笔AI老师不仅在技术层面不断进步,在用户体验上也日益完善。

粉笔创始人、CEO张小龙表示,粉笔将会继续努力,在做好品质基础上,平衡好产品质量和收入规模关系,始终把品质和效率放在第一位,同时持续加大对教研技术投入,尤其是AI技术的投入。

“我们坚信对于教育培训类产品,把品质做好一定会带来市场占有率和收入规模增加,这种收入才是健康可持续有口碑的收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粉笔也会继续探索未知,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AI老师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见证AI老师在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与成长,为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加卓越的学习体验。

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版权声明:lida 发表于 2024年9月7日 am11:07。
转载请注明:AI老师诞生记:从「概念」到「课堂」的教育创新之旅 | ChatGPT资源导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