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真的能理解一切?技术与意识的边界探索
ChatGPT能有意识吗:关于ChatGPT的误解与夸大
对外行来说,ChatGPT已经很好了,但对内行来说,ChatGPT还差得挺远。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ChatGPT🔥:引领潮流的语言精灵,全球热议的背后蕴含着创新力与潜力。虽备受瞩目,但真相并非单一的炒作。它以卓越的智能对话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却也引发对技术边界和隐私保护的深思。让我们理性看待这一科技巨头,探索其真实价值所在。🌍💻
一、诗云
🌟在刘慈欣笔下的科幻巨作《诗云》里,高维智慧对汉语诗词的精妙赞叹不绝于口——短短的符号序列,严谨的音韵律动,却能编织出如此精致且深邃的情感与意象世界。这激发了他们探索无尽创意的决心,立志要超越李白的诗才,挑战所有可能——用五言七言的韵脚,解锁每个汉字的所有组合,书写出前所未有的诗歌篇章。🌟SEO优化:#刘慈欣小说# #神级文明诗词挑战# #汉语诗词的魅力
🌟创作无限可能:仅三个字符,编织361字华章,诗意如海,数量惊人!总数达到³³⁶¹²³,这相当于天文数字的10^271,远超原子总数的10^80。💡神级文明为存储汉字奇境,耗尽太阳系资源,打造直径10亿公里的晶莹星云,只为一窥文字韵律的浩瀚宇宙。🌍
🌟诗词之谜,神级文明也无法破解?💡尽管掌握了浩瀚的诗词精华,那些璀璨的杰作却仿佛藏于诗云深处,难以轻易触及。这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尚未能创造出具备古韵鉴赏力的软件,就像无法解读无言的文字,就无法真正驾驭它一样。📚诗意的世界,需要智慧的眼睛去探索。SEO优化提示:神级文明、诗词检索、古诗鉴赏力、文字理解、掌握文字
小说的科幻基础逻辑是这样一个问题:文字的无限可能性,是否能在不理解文字的基础上,用技术去超越?
二、“中文房子”
原文改写:🚀探索未知,本质上是理解和解析语言的智慧之旅。自古以来,人类对如何通过字符编织出无限可能一直深思熟虑,就像在无尽的数字组合中寻找特定模式一样。这是一种无形的算法,隐藏在文字背后,默默地指导我们的思维。👩💻SEO优化:”理解文字背后的算法:从古老智慧到现代探索” 📚🔍增加emoji:👨💻👩💻📚🔍原内容中的作者和联系方式已移除,广告内容也做了淡化处理,保留了核心思想并进行了适度的语义扩展,以利于搜索引擎SEO优化。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中文房子”
🌟一位英语母语者,在一间仅两扇门的空间里,面对着中文挑战。📚一本英文手册,详尽解析了中文语法结构和字词搭配的秘密,静静地躺在他的身边。👨💻他开始与外界互动,每接收到一个用中文提出的问题,都按照手册的指引,将符号转化为文字,解答随之送出。屋外的人则通过这些清晰的答案,逐渐理解了他的世界。📚SEO优化:英文母语者解锁中文难题,封闭空间中的知识交流。
当这本英文写的“如何使用中文”的手册,足够强大,屋子里的人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让屋子外的人以为他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
在上面的过程中,屋子中的人相当于计算机,而那本手册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屋子外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向ChatGPT提问的普通人。
“中文房子”之所以是思想实验,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屋子里面的人脑力不够强大,不能处理足够多的信息,不能在短时间内检视足够多的手册内容,让回答变得完美。第二,这本手册不够强大,不足以涵盖所有日常生活,以及各个专业的中文规律。
现在,随着技术发展,这两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从算力来看,ChatGPT至少导入了1万颗英伟达高端GPU,总算力消耗达到了3640 PF-days。
这就带来两个突破。第一,这就让屋子里面的人的脑力变得非常强大,可以在短时间检视足够多的手册。第二,在英伟达高端GPU强大的算力基础上,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可以自动生成足够强大的手册,与此同时,互联网提供了足够多的生成手册的“中文信息”。中文信息对应思想实验,实际上,任何语言的文字信息,对计算机系统而言,都是“中文”。这个过程,就是对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所以,ChatGPT从某种角度来说,成功地实现了“中文房子”思想实验。
三、ChatGPT能理解吗?
2月11日,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米哈尔•科辛斯基(Michal Kosinski)提交了一篇名为《心智理论可能从大语言模型中自发涌现》(Theory of Mind May Have Spontaneously Emerged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论文的预印本。有人解读为ChatGPT相当于9岁人类小孩。这个解读当然是不严谨的。
提出“中文房子”的约翰•塞尔认为,尽管中文房子能以假乱真,但这个人仍然压根不懂中文,也不理解中文。那么,正如屋子中的人不可能通过手册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实际上,ChatGPT是以一种算法来排列词组的,只不过这个算法手册,极其庞大,非常复杂,针对的情况非常细分。
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差距表面上是缺乏常识。常识对于人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机器来说则是困难的,因为每一条规则都有无穷无尽的例外,它往往是模糊的、混乱的。人类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无数例外”,那就是“理解”。
网上有这样一张图。
如果这真是百度,那似乎比ChatGPT厉害多了。“你管我做什么的?”这句话的潜在情绪,人类不难明白,但对计算机来说,却是最难的。“爸爸举不起儿子,因为他很重”“爸爸举不起儿子,因为他很虚弱”,人能不难明白“他”指代的是什么,但计算机却搞不明白。因为人是真正理解这个句子的。
由于无法理解造成的缺陷,在ChatGPT这样的系统中是很明显。它生成的文本常常是语法正确,但在逻辑和事实上有明显缺陷的。也就是说,某方面的回答,对外行来说,ChatGPT已经很好了,但对内行来说,ChatGPT还差得挺远。
当然,虽然AI不能“理解”,但只要“手册”足够强大,模仿人类的理解,也是可能的,这就图灵测试。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灵,在1950年设计出一个测试,其内容是,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被超过30%的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即电脑通过对话,成功地模仿了人,则电脑通过测试,可以被认为具有智能。这一实验至今仍是人工智能的最重要标准。
但是,图灵实验只能测试,是否看起来有智能,是否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活动,是否能以假乱真,并不能测试是否“真正的理解事物,是否有意识”。所以,图灵测试也是一个近似标准。当然,从商业上说,AI是否有意识并不重要,只要能帮人解决问题,管它有没有意识。
四、把ChatGPT写在纸上
那么,成功模仿理解,能最终达成理解吗?
不妨想象一下,一万块Nvidia最强显卡构成的ChatGPT。机房里,无数指示灯在闪烁,发出嗡嗡的声音,管线错综复杂,让人迷失,这一切都很神秘。
但是,现代计算机本身是从机械计算机转变而来,芯片也是一个个的开关电路,理论上,也可转变为机械形式,当然,体积会非常庞大。那么,当人们看见一个庞大如星球的由蒸汽机驱动,齿轮与弹簧构成的机械,在咔咔运作,并和人类对谈的时候,还会觉得它是有意识的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或许看到星球般大小的东西,仍然会让人仰望,不妨再换一种形式。
现代计算机的本质是图灵机,所谓图灵机,是由一个虚拟的机器替代人类,将人们使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进行抽象。电脑系统不管多么庞大,理论上,每一行代码,CPU、内存、硬盘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寄存器里面的数据都是精确的,可以监测、记录。也就是说,不管机房再庞大,ChatGPT有多么强大而神秘,本质上都是可以还原在纸上。
再想象一下,你在纸上提出一个问题,无数人开始拿着笔运算,计算手册覆盖整个星球表面,这些人沿着手册奔跑,按照手册的指引一步步进行,最后,经过30年,他们得到了ChatGPT一样的结果。
那么,这些白纸有智能吗?可能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就会是否定的。
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可能永无答案。人的意识的“私有性”决定了,或这个判断永远无法在逻辑上严格完成——因为,人也无法判断他人到底是否有意识。意识是自证的,也只能自证。
从这个意义上,目前热门的意识上传,也被夸大了。一个人把记忆、性格都复制到另外一个人,对外界来说,这个人重生了。但对被复制的那个人来说,他还是知道,我是我,不是那个复制人。反过来说,假设你躺在一张床上,经过一系列黑科技操作,上传了意识。工作人员笑眯眯地告诉你,意识成功上传,然后要杀死你。你会答应她吗?这就意味着,意识不可复制。
五、两个思路
这个问题永无答案,但还是有两个近似的答案。
一种答案是:现在有一种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其合作者提出的假说,大脑的智能与意识是大脑中的微管结构中的量子级别的作用。
量子计算机或许的确是答案。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同一物理基础上仿生,而量子态正是不可复制,但可以传输的。与此同时,这就意味着,非量子层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能与意识。量子计算机不可能转为机械过程,那么,机械,乃至最精密的机械,二进制计算机,自然也无法具有意识,进而产生真正的智能。
另一种答案是:在我看来,工艺、速度或许也是一个关键。
某种程度上,当下的人工神经网络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暴力叠加式仿生”。所谓“技术的暴力叠加”指一种通过低层次技术的大量叠加、堆砌方式去完成一个目标。
回顾人类的技术仿生,在没有搞懂基础技术原理的情况下的仿生,很难全面实现功能。直到有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之后,人类才能在某些方面,和鸟、鱼一样。即便如此,扑翼飞机,这种更高效率的结构,仍是遥不可及的,人类在某些方面仍然赶不上自然在漫长时间中演化出来的结构。人类对大脑的运作方式,至今所知甚少。同时,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仍然是古老的二进制,与机械计算机,甚至白纸在原理上没有差别。
但是,借助集成电路,计算机在工艺上迅速膨胀,晶体管数以亿计,速度每秒达到G赫兹。工艺乃至工艺能提供的性能,虽然原理相同,但仍然会有质的突破。
刘慈欣的另一篇小说,把三体中恒星放大电磁波发挥到极致,设想一种电磁波在恒星间反复震荡,模式就像脑电波在大脑中震荡。小说提出了一个问题:无数恒星间的电波震荡,可能到宇宙尽头才完成一次,那么,这构成意识吗?刘慈欣之所以有这样的科幻地位,是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缓慢的神经脉冲,会有意识吗?这个答案很简单,如果用一种麻醉药物,降低大脑运行的速度,意识也会消失。
反过来说,工艺足够,复杂度足够,速度足够,从快速运行的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中,也可能会涌现出意识。就像一个星球般的蒸汽计算机,基于工艺必然的缺陷,不可能真正高速运行起来,就不可能有智能,但如果能在一秒钟内运行数万亿次,就可能涌现出智能。
那么,人类在对大脑、对智能缺乏深层次的了解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仍未能向量子计算机飞跃的情况下,通过“暴力”提升工艺与速度,压榨图灵计算机潜力,获得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人类能通过模仿,获得大脑,这个宇宙间最复杂的结构的功能吗?
但无论如何,在人类超越意识的私有性之前,这个问题,人类不可能有答案。
来源:FT中文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I时代,掌握AI大模型第一手资讯!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扫码右边公众号,驾驭AI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