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AI老师 4个月前 lida
16 0 0

半岛全媒体记者 金鑫

用垃圾桶制作无人机、旧课桌改装发明板鞋、用PVC管弯成呼啦圈……近年来,不少教师自制教具走红网络,一件件废弃物在他们手中重新有了生命力。教具,是老师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多年来,教具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又有哪些感受?今年恰逢第40个教师节,记者采访了5位老师,听听他们的教育故事。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教学艰难,教师默默奉献

“最开始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木制或胶合板的黑板。”自1981年踏上讲台,青岛京华学校的黄岩老师亲身经历了从第一个教师节到第40个教师节的变迁。黄老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的黑板总是因年代久远而开裂,有的甚至有洞,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后来,随着第一个教师节的设立,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日益增加,不少企业也开始加入到兴师助学的行列,为学校提供资助。后来换成了玻璃黑板,书写流畅,“再后来,黑板又变为了金属材质。”黄老师表示,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幻灯机引入课堂,黄老师开始承担起制作幻灯片的新任务。尽管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黄老师从不抱怨,他回忆,数学学科需要在一片又一片的玻璃上提前画好图形。“上课时,将小玻璃片一片叠加一片,就能出现想要的效果。”他说。

那个年代,手工刻写试卷也是老师们的日常。用钢板和蜡纸,将试题一笔一划刻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确度,因为一旦刻错或刻破,整张蜡纸就可能报废,因此,大家经常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火柴,将蜡纸融化,重新刻写。“从最初的刻钢板,到后来的油印机,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扫描仪,最后是一体机的出现,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黄老师幽默地提到,当年印试卷时,老师们手上、脸上常常沾满油墨,甚至有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21世纪: 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努力适应

21世纪,老师们的课堂有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王兰老师2001年进入青岛富源路小学教学,她表示,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老师们也开始学习新技术,拥抱互联网时代。

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然而,技术的革新并非一帆风顺。备课过程中充满挑战。那个年代,老师们需要精心挑选和制作图片、文字,并将课件存储在一种容量有限、极易损坏的存储介质——软盘中,“容量特别小,有时甚至需要多带几个。”王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那时,学校的设施并不完善,“我们只有几间教室装有投影仪,虽然便捷了,但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她说。

“那时候,我们备课时查找资料,网页加载可能就要一段时间。如果需要下载图片或视频,更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王老师说,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常常需要提前规划好备课内容,并在网络状况较好的时候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下载。

2010年后: 教学迎来新模式,教师迅速融入变革

2015年,李南老师加入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正值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Pad教学和微视频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学校配备了先进的Pad设备,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李老师迅速融入这一变革,她表示,“比起传统的听讲和阅读,Pad和微视频能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利用Pad上的3D模型,李老师带领学生们全方位观察心脏的结构,这种直观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互动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她的课堂上,Pad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连接知识与学生的桥梁。

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然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虽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却也引起了部分家长的疑虑。面对家长的疑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Pad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除了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和监管机制,在课堂上,老师还会密切监督学生的Pad使用情况,确保学生专注于学习。据李老师介绍,学校利用Pad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来识别和整理错题,不仅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也逐渐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

微视频的引入,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李老师和同事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精美的微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视频内容,学生课前看老师录制好的微视频,了解新课内容,课堂中可以更高效。当时的微视频制作极其复杂,需要一帧一帧进行调整,但李老师从不抱怨,她愿意在课后投入额外的时间来准备这些教学资源,只为了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2020年后: 数字化初见成效,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

进入2020年,数字化赋能教学初见成效。“教室里配备了班班通,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直观了。”青岛十七中课程与教学中心副主任李思聿表示,老师们常利用AI技术,将古代的数学家“复活”,让他们走进现代课堂,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

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老师们开始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李老师说。小程序、APP、数字化平台……上课阶段,除了传统的口述和实物展示,李思聿还会利用数字化工具,如虚拟实验和电子图像展示,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立体图形和空间关系。同时,能够利用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每一道题的掌握情况,同时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数字化赋能教学使各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便捷。地理课的互动屏幕上,用手指缩放和旋转地球,可以观察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生物课中,细胞分裂的3D动画,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内部的分子变化,不再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费力地绘制细胞图像;数学教学中,可以在大屏上看到函数图像的动态变化,几何图形的构造过程,以及数学定理的直观证明。

现在: 教学模式丰富,教师跨学科转型合作

青岛海尔学校的物理老师刘聪加入青岛海尔学校后,立即被学校的“5G+智慧教学”环境吸引。据刘老师介绍,学校通过Pad、智慧黑板、云课桌等智慧教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科技的学习环境。老师们还建立虚拟答疑群,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青年委员会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专门进行专业AI培训。”刘老师说。

从教具变迁看教师教育发展的40年坚守与创新,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有老师坦言怕被淘汰

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刘老师不仅见证了教具的数字化转型,还积极拥抱了AI定制化教学和“5G+”教育的浪潮。一方面,新的备课系统实现了三方同步,只需将资源导入资源库,课堂上就能直接使用,不仅提高了备课效率,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动态。另一方面,课堂上,刘老师利用Pad给学生推送题目,学生完成后即时提交,系统便能生成详细的报告,针对性地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一次物理教学中,刘聪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物理公式?刘老师没有选择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而是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教学策略。她首先收集了学生们认为最难记忆的物理公式和概念。然后,邀请音乐老师一起加入,运用专业知识,将这些公式和概念巧妙地编排成歌词。接着,使用音乐编曲AI,让公式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学生们在课后甚至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起练习这些“公式之歌”,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物理的新热潮。

关注: 当下教育转型,中小学教师态度积极但顾虑重重

40年教育变革,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力量。当下,如何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关键命题。据《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显示,调研过程中,“教师和校长普遍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持积极欢迎态度。但校长和教师们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担忧是——教育数字化不利于孩子视力,信息冗余太多、平台太多,出故障的概率较高、增加教师负担等。”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尽管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的能力。此外,数字技术的局限性也使得教师在尝试将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时遇到了障碍。例如,一些学科如语文、历史等,其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更偏重于感性的知识,独属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情感的共鸣,这使得数字化教学的实施变得复杂。“有时我会担心,如果不学习新技术,我们这些老教师会被淘汰。”黄岩老师说道。

这种担忧不仅出现在教师群体,家长圈也在忧虑,数字化教学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以及孩子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担心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数字设备和资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机会和效果。此外,家长也担心孩子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以及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孩子日常学编程、建模都要使用电子设备,而且数字技术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我也会用AI辅助她学习。”王女士的女儿目前在四年级,她表示自己会跟孩子商量好电子设备的使用,达到效率最高化,“虽然是积极拥抱互联网,但是还是会有一些担心,会不会对数字资源产生依赖。”王女士说道。

此外,老师们表示,公众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和效果也持有高度关注。大家担心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浪费、技术应用不当或者转型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同时,对于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是否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以及培训内容是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也是教育圈关注的焦点。

未来: 教师何以抓住教育的“变局”与“先机”?

随着教具的迭代升级,背后透露出的是教师教育路的发展变革,几十年坚守,如何在每个节点抓住“先机”是教育者们探讨的问题。“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仍然对使用现代技术,持有保守态度,将其视为可能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洪水猛兽’。这种意识上的抵触需要转变,以拥抱技术带来的教育革新。”青岛海尔学校副校长韩潇表示,好奇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因此,如何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作为教学的附加工具,是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教育发展模式转向过程中,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机遇是关键。2022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将数字化作为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和加速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通过制定《青岛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围绕环境建设、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素养提升、场景应用和健全机制六个维度提出6项行动、12条举措,指导教师以数字化支撑引领教学深层次、系统性、全方位变革创新,推进青岛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进落实好数字化赋能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智能设备或技术的支撑、优质数字资源的辅助、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教师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等。据青岛市教科院数字化赋能教学首席执行官窦云华介绍,结合工作开展支撑要素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青岛开展了多项针对性工作,如组织名优师资开设公益线上课程,扩大名优师资辐射面;关注校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出台教育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数字素养赛练机制加强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培养;打造“青快学”本地学习资源、设置数字化转型专项课题,满足教师教学教研需求;建设虚拟教研平台等,加快教研业务数字化转型步伐……近年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青岛市以跑出加速度的决心,蹚出了青岛模式的智慧。“下一步,青岛市在数字化赋能教学方面,将坚持营造‘学’的氛围,拓展‘为’的渠道,加大‘练’的力度,为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窦云华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