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Sora之后,AI又一次刷屏了。
这次是直接冲击教育界!
3月8日,香港科技大学宣布,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设计出了10位“AI讲师”。这些虚拟讲师来自世界各地,性格各异,拥有各自的国籍,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复活”了的爱因斯坦。
图 | HKUST官网
如果这还不够震撼你,来看看印度。印度则更进一步,从线上到线下,制造出了实体机器人教师!
近日,印度首位人工智能(AI)教师“爱丽丝”,正式在印度喀拉拉邦KTCT高级中学上岗。她自带轮子,可以到处跑动;能识别学生行为并回答问题;会说英语、印地语和马拉雅拉姆语三种语言;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的孩子都能教,能适应不同的学习偏好……
图 | 《印度每日电讯报》
早在2017年,英国惠灵顿学院的校长Anthony Seldon就曾预言:
10年之内,即到2027年,机器老师将取代人类教师。
图 | The Independent
但如今还没等来2027年,AI老师就已不断涌现。
这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
今后学校是否都由AI教师来教学,外教也不需要了?如果连教师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孩子要怎么做才能赢在未来?
从线上虚拟到实体机器人
AI教育“军备赛”席卷海内外
先来看看港科大这次推出的线上AI讲师
,功能有多强大。
在本学期,这10位AI老师将共同教授港科大的「Social Media for Creatives(创意社交媒体)」这门课。课程内容相当丰富,从社交媒体的叙事能力、助推理论与监测到游戏化学习方法、沉浸式体验、非同质化代币、社交媒体的影响等等,总之包罗万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AI教师团队汇聚不同的种族、角色设定及风格。他们有的是网红,有的是政策的倡导者,有的是2D和3D动漫人物。
图 | HKUST官网
更特别的是,这项技术可令名人“复活”,栩栩如生地重现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
港科大表示,研发团队计划在下一阶段利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为“AI讲师”引入互动功能,使其能回应问题,与学生有更深入的交流,希望最终能开拓一个创新平台,让学生可依个人喜好挑选专属的教师形象,建构个人化学习。所以,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每个港科大的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AI私教”!
图 | HKUST官网
无独有偶!
上个月,印度在喀拉拉邦KTCT高中也推出了首款AI老师—Iris。图 | INSIris能模仿人类的动作,比如伸出手与学生握手,配备轮子的她,也能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Iris能给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上课,回答复杂的问题,但会自动避开敏感话题,如毒品。
目前她可以讲3种语言,未来将扩展到20种语言,还具有语音助手、交互式学习、操纵能力功能。
图 | INS
还没就职几天,Iris老师已经深受学生喜爱,只要她在,不但没有旷课,孩子们还争着回答问题。
有印度学生笑称,“她的眼睛应该会比老师更精准,开小差难了。”
制造Iris老师的科技团队在官方账号晒出了不少Iris的视频,包括与就职日当天首次亮相,与学生们在课堂上握手问好、回答问题、识别举手动作,以及度过自己的第一次妇女节。
图 | INS
真是满满的科幻电影即视感~
是被取代还是成为AI教育掌舵者
事实上,推出“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应用的学府,已经不止港科大和印度KTCT高中。
清华大学
图 | 学校官微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这些AI助教系统的内容准确度、结构清晰易懂度、认同程度和帮助性方面相较于真人助教更具优势,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灵感。北京大学
图 | 学校官微
2月18日,北京大学发布AI助教“Brainiac Buddy”(简称“BB”)——它是基于GPT-4开发的,以期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和互动式的助教。目前,BB已经出现在北大课堂上,学生可以向BB提问,可以对课程进行预习,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知识库,老师则可以交给AI助教课程教案,提高教学效率。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Jill Watson是教育界有名的AI助教之一,于2016年推出,并被部署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在线论坛上,和一群人类助教一起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部署后的整个学期中,学生甚至没有意识到Jill Watson是位AI助教。
美国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和测试一款名为“Inquire”的“智能教科书技术。Inquire运载在一款iPad应用程序上,当学生阅读时,Inquire通过定义关键术语和提出问题来鼓励“主动阅读”,针对每个人阅读水平和未来探究方向提出不同问题,促使学生思考。Inquire还可以链接书中的相关内容,补充照片、视频和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老师的诞生,是时代必然。在一个名为《哪些工作会被机器取代,而哪些工作不会被取代?》的TED演讲中,演讲者Anthony,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就援引了牛津大学的一项调研说明:
未来有一半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
比如,老师批卷子,机器会批得更快更好;还有很多类似的简单但耗时费力的工作,如大范围的学生成绩分析、口语发音矫正、课程演示等,在这些特定的场景下,机器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图 | TED
况且,AI老师也不用休息,24小时在线,且不会因为薪资问题动不动抗议罢工。
英国曾连续爆发大规模大学教职工罢工潮 图 | 英国大学工会 (UCU) 官网
AI教师的横空出世,在更高效地辅助完成部分教师工作地同时,同样引起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担忧。
是不是以后人类教师都会被机器所取代?大量教师将下岗?孩子今后接触到的都是机器人?
毕竟“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受人敬仰的职业,国内每年的教资考试都报名人数爆满。
图 | 微博@三联生活周刊
如今,时代的发展来到了拐点。是被AI取代、被迫失业,还是成为AI教育的掌舵者?
牛津大学出版社202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近一半的老师对人工智能的降临感到束手无措,仅23%的英国老师认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
图 | 牛津大学出版社
与之相反,Forbes Advisor的调查发现,
实际上60%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会使用AI工具,尤其是26岁以下的老师使用率最高。
图 | Forbes Advisor
AI的蓬勃发展,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它和人类的关系。
如果不想未来被迫失业,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
与时俱进,做出改变。因为真正抢掉你工作的从来都不是更先进的工具,而是会用新工具的人。
鸡娃如何避免“卷”错方向?
人工智能在大大推动人类前进的同时,也挑战着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向。
这个话题,自2023年ChatGPT问世以来,就开始引发了上至教育工作者,下至普通家庭的热烈讨论。
但具体要怎么做?从何处入手?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大部分的家长只是一知半解。
我翻出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宏宇先生
,在2023年的CITD大会上的一篇演讲。
图 | 邹宏宇先生 现场分享
他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低效
👉教育必须回归“育人”
👉思维方式的培养至关重要邹宏宇先生分析得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希望为各位关心孩子未来教育走向的爸妈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低效。
传统教育模式是按照单一学科的方式在往下走,学习是在知识层面上的,比如理解、记忆,很难上升到应用、综合、创造的层面——这种学习毫无意义。
有效的学习——是每天去学习不知道的东西,不是每天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
图 | pexels
第二,教育要回到“育人”。人工智能是让机器越来越“人化”,一个机器、一台计算机越来越可以像人一样学习、交流。在这个情况下,对人的培养如果不回归到一个“人”本身的话,将来我们和机器又有何区别?我们怎么样在竞争当中取胜?
好奇心、想象力、有挑战性的冒险精神以及意志力的培养,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道德伦理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图 | pexels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要有伦理道德的框架。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推动者,对人工智能这个技术迭代要有一定的伦理框架范围。甘地曾说,没有人性的科学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不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后面会产生什么?或许就像它自己回答的那样,可能有很多毁灭人类的事情会发生。第三,独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说实话,这在现在很多的教育当中,尤其是传统教育当中是相对比较缺失的,国际化学校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很重视的。批判性思维是人和人差距的关键,认知差距的关键。图 | pexels第四,教育要强调思维方式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其中一种。国家如今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素养”,我觉得素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个学科中最底层的思维方式。如果要应对强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不注重“人”,不注重底层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的话,教育或许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和失败。好在,上海的国际教育是全国的制高点,上海很多的国际学校也是非常重视底层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未来携手应对挑战。
图 | 邹宏宇先生 现场分享
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它始终是为推动社会持续进步所服务的。我们无需过分焦虑,但也必须与时俱进,让孩子能赢在未来。
4月1日 19:00美国科创营线上直播为孩子成长赋能!点击立即预约☟相关阅读藤校RD放榜,狂撒196枚offer?哈佛遇冷、宾大录取暴增…这些学校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