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再是两张皮,学校的围墙会被打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说,“教育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生态体系,外部的在线教育也会向学校开放,形成学校教育和在线教育相互融合的新生态。”
AI教师将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之一。疫情期间,暴露了在线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多数教授几乎都成了全能型,从课程设计到内容录制,到网络直播,以及后期辅导,完全一人单干,忙得手忙脚乱,还状况百出。
如何借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因材施教,推动教育进步?
“如果所有事情都要教师一个人做,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不一定做得好。”6月24日,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新基建新教育新经济高峰论坛”上,余胜泉教授说,“社会化协同教育理念正在形成,未来,教师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承担的社会化分工将越来越精细化,多个教师形成团队共同提供教育服务将成为常态。”
一门课可以由一个团队一起完成,有人专门做知识规划,有人做教学设计,有人写脚本,有人做评价方案,有人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还能发挥个人特长,让教师专注做好一件事,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
而且,余胜泉认为,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时代,人工智能教师将成为教育社会化的主体之一,协助人类教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机结合成为新的教师服务方式。”在余胜泉看来,教师与人工智能结合,可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教师将成为人类教师的得力助手,协助人类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和辅导,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服务。比如,借助技术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进行个性化命题,自动批阅等;且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指导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等。
截图自“新基建新教育新经济高峰论坛”视频
在他看来,在教育服务社会化协同形态下,教师将同时具有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不再服务于一所学校。未来教育也不仅是学校里的事,还是社会专业人士的事。
“越来越多的教育服务将以外包的形式,由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承担。任课教师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权威与垄断地位会被彻底打破。”余胜泉补充道,社会专业人士能提供创新型知识。比如研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
“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未来教师要以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方式开展教育服务,利用智能技术将教师的服务数字化,不再仅仅服务于固定的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学生。
而是实现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的流转。”余胜泉表示,比如,小学生想学习疫情防护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找大学老师提供的科普知识,也可以向生物领域的研究者学习。
截图自“新基建新教育新经济高峰论坛”视频
借助5G 推进教育新基建
新时代,解决个性化、高品质教育主要矛盾的关键还是科技。
如何搭上技术的快车,通过搭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在线教育模式常态化?如何利用5G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
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变革。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补短”,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扬长”。为了适应未来的学习,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
在他看来,教育新基建包含三个重要任务。
首先,是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乃至全体公民的中国最大的教育资源平台。
朱永新解释,这个平台应整合全中国所有的教育公司里质量高、效益好的学习资源,并由政府采购全世界最好的在线教育资源,让任何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有机会学到最好的教育内容。“这是未来教育新基建的很大任务。”朱永新补充道。
其次,建立学分银行体系。朱永新强调,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一个人有没有学习,学习效果好不好,都离不开评价。
在学分银行体系里,可以存储学习的所有过程,学习者通过学习可得到学分奖励。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家不断学习,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
再次,尽快推进5G全面建设。有数据显示,全国约有30%-40%的人上网不方便,经常会碰到网络延迟、不流畅等网络故障。
因此,推动硬件建设,保障在祖国的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可以便捷流畅地上网,才能够保证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